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尘封百年的华工归葬血泪史!纪录片《金山棺》展映

台山市融媒体中心 台山发布 2024-05-05

远涉重洋,客死异乡

拾骨重捡,魂归故土


今天(4月2日)下午

在台山万达影城进行公益展映的

大型华侨历史文化纪录片

《金山棺》

真实再现了19世纪末期

出洋华工原籍归葬的血泪史

(↓↓ 点击观看视频 ↓↓)

 

由台山市融媒体中心出品的纪录片《金山棺》,围绕19世纪末期出洋华工落叶归根的夙愿展开。台山是著名侨乡,现有180多万台山籍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台山先侨出国谋生,历尽艰辛。原籍安葬,成了他们最低限度的企盼。为了完成他们的夙愿,海内外同胞团结一致,不惜代价护送先侨遗骸原籍归葬。

七年磨一剑,百炼铸匠心。展映活动中,主创团队分享了该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从选题、调研、拍摄到制作成片,导演朱伟科多次实地勘察,走访海内外专家学者,从香港东华三院义庄上万份文献中抽丝剥茧,多方佐证这段尘封百年、鲜为人知的血泪史。

纪录片《金山棺》导演朱伟科在展映现场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七年来,主创团队收集了充实的史料,而且大部分都是第一手资料,但他们仍觉不够:“没有历史见证人,片子就没有‘灵魂’。”去年,他们终于找到那段历史的见证者——余刚。他的爷爷是美国太平洋铁路华工,余刚儿时曾随爷爷亲历那段历史,并见证了华工归葬原籍的情景。去年6月,他向主创团队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遗憾的是,余刚先生未能等到纪录片成片这一天。2023年11月,余刚先生离世,享年102岁。今天,他的家属专程从香港赶来参加展映活动。


余刚先生的女儿在观看纪录片《金山棺》的过程中感触落泪

余禄美(余刚女儿):在我父亲离世后,我通过大荧幕再次见到他,再呈现出他的样子时,我们姐妹好怀念他、很想念他。我也很惊喜,在这段历史里面,在这个纪录片里面,导演组会把我父亲作为主角来叙事,以及我很感动的就是,后期的制作和他们(导演组)收集的历史,就是鱼骨那段,令我觉得最心痛,因为一个人死了,要回到自己的家乡是如此艰难,这是令我最有感触的地方。



《忘了金山吧》是该纪录片的主题曲。过去,台山人称男性旅美华侨为“金山客”“金山伯”,称其留守在家的妻子为“金山婆”。这首结合传统唢呐演绎的原创主题曲,以“金山婆”的角度,从送丈夫出洋、苦等半生到绝望呐喊,唱出上世纪侨眷与华侨的一生等待、两处哀愁。展映活动前夕, FM90.4台山电台原创音乐作品展播节目邀请词作者做客直播间,推介播出了这首主题曲,为纪录片展映预热。







《忘了金山吧》


作词:余绮华

作曲:海艺

演唱:林琳

配乐:海艺


负一世芳华
青丝到白发
落日是天涯
望极不见他
他知道吗
我在想他


晚风送 残阳中
榕树下 紧相拥
不知何时再重逢
含泪告别道珍重


红颜残 孤夜长
笔未落 泪千行
千里寻梦渡远洋
半世家中守空房


忘了金山吧 快回来呀
多远都要记得回家
成功失败 不管他
贫穷富有 算了吧
负一世芳华
青丝到白发
落日是天涯
望极不见他
他知道吗
我在想他


忘了金山吧 快回来呀
多远都要记得回家
成功失败 不管他
贫穷富有 算了吧
落日是天涯
望极不见他
他知道吗
我在想他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歌词)


担任该纪录片配音员的殷瑜,是上海东方卫视、江苏卫视频道声音形象代言人。他坦言,这次合作,让他了解了这段尘封百年的历史,并与华侨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展映活动现场展示的这些画作,是纪录片的插画。由于该纪录片历史背景距今已有100多年,导演组与美术指导选择用插画的方式来还原当时的场景,共创作了30多幅。这次活动,主办方以公益画展的形式向公众展示这些画作,引人注目。



向上滑动查看插画作品


组图-《铁路华工余和彬》

余和彬惜别家人

余和彬登上前往“金山”的船

半年后,余和彬到达“金山”

离开家园沉痛看月亮

何堪天涯回首家乡 夜夜暗盼望

笑对朗月 月光光照地塘上

深秋满地风霜最断肠,月亮光光月亮光光……

去家千里梦回故乡上


组图-《海难》

华工需要在海上漂泊大半年才能到达“金山”

华工只能蜷缩在甲板底层,生活条件艰苦

1871年“朵罗瑞斯尤嘎特”号突发火灾,船员把中国人锁在甲板下的船舱之后弃船而去,导致500华人遇难的惨剧

1897年美国《洋际报》-《中国人藏了一具尸体》,为了防止同行伙伴被抛到大海,华工把尸体藏在货仓


组图-《老乡,回家啦》

1888年7月19日《波士顿环球报》描述了一位在全美各地执骨等仵工阿梅

“阿梅是一位沉默寡言外表冷峻的仵工,留着一条黑辫子,他看起来受到全国侨领的尊重,执骨这份工作收益颇丰。”

仵工阿梅正在捡拾骸骨

仵工阿梅长途跋涉前往华工墓地捡拾先侨骸骨

先侨骸骨装箱准备运回家乡安葬

装着先侨骸骨的铁箱


组图:《艰难回乡路》

运送海外先侨骨殖回乡的路上经常遇到海盗掳劫或地方留难


组图:1900年《佛罗伦斯论坛报》-《他把中国人骨头扔了》

装满骸骨的箱子漂浮在加州的海湾

小伙子把装满先侨骸骨的箱子扔出火车

小伙子指责火车上同行的中国人


组图:《归乡》

制作棺材

从“金山”运来的先侨遗体回到家乡等待下葬

仵工整理先侨遗容

超度亡魂

余刚目睹身穿西装的先侨遗体

身穿西装的先侨遗体

美国排华浪潮

一墓园工作人员因违反《尸体法》协助华人运送骨殖回国受到指控




这次展映活动,引起海内外观众和各级媒体广泛关注,许多市民、文史专家学者、业界人士都到场观影,他们对《金山棺》呈现的内容和主创团队的用心给予充分的肯定。


台城街道办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李柏达:近期很多的海外的学者、教授,还有铁路华工的后人,都相继来到我们台山寻找这段历史。希望通过这个片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将历史补充完整,让世人知道我们华侨历史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它也填补了我们在华侨历史研究上的空白,对我们今后华侨历史研究有一个非常好的启发。


东莞广播电视台导演吴云:今天我是以一个同行的身份,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观看《金山棺》纪录片展映。这个题材首先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它又是一段横跨百年的中国华侨史,无论是从传播角度还是故事本身,都非常吸引我。刚才也了解到《金山棺》的创作经过了7年的时间,让我非常地敬佩和羡慕,敬佩我们的同行能够花7年的时间,沉下心来专注地做一个作品,这是非常有决心的一件事情。同时也非常羡慕这个敬业的团队,他们能够在七年的时间里面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地把这个作品完成,同时诚意满满的呈现给观众,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向上滑动查看观众评价


这次展映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回乡寻根的乡亲。今年88岁的赵美翎也是美国太平洋铁路华工的后人,1950年随父亲移居台湾。7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能说一口流利的台山话,并清晰记得她的“根”在斗山镇浮石村。这次回乡,她想去儿时生活的地方看看。


赵美翎(美国太平洋铁路华工后人):很伟大,很动人,动人心魄。它里面讲到以前的华侨,在美国建铁路的时候,我外公就参加这个工作,我外公也是到美国旧金山建过铁路。我刚刚看的是内华达州的那一段铁路,那一段是非常辛苦。我几十年没回来了,二儿子和二儿媳就筹备(回乡寻根的)行程,家乡变化很大。追随我们家乡的乡音,我是台山人,我应该要有台山人的乡音。


张朵(赵美翎儿媳):我的婆婆,她12岁离开台山,然后过了70多年以后,再次回到台山来寻根。她就一直觉得,我还是想回到我曾经小时候生活过的那个地方,她有一个魂牵梦绕的一个心愿,所以她就一直就念叨这件事情。那我们作为她的子女,她的后人来讲,也觉得了却妈妈这个心愿,带她回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寻根嘛,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从何方而来,自己知道这个,我的父辈,我的祖辈曾经生活的这个土地,到底有什么样的历史,有什么样的文化,对我们来说会加深对这块土地的情感。那我们通过观看这段历史的纪录片,其实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这一段的历史,让我们作为后人,有一个对祖先的怀念,对这段历史的铭记。


跨越百年的乡愁,是台山的历史回眸和时代感召。这场以“落叶归根”为主题的展映活动,将五湖四海的侨乡儿女凝聚在一起,齐力赓续侨乡历史文脉,挖掘华侨文化的当代价值,筑牢海内外中华儿女“根魂梦”。


纪录片《金山棺》导演朱伟科:这是《金山棺》首次走进影院,同时举办主题画展。接下来,我们还将举办纪录片进校园、进社区等系列展映活动,目的就是通过融合传播的方式讲好台山故事,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侨乡历史,传承华侨文化。



台山发布编辑部

编辑:方宝琳

摄影:曾浩年

来源:台山市融媒体中心(主创人员:朱伟科、余绮华、邝晓雯、张启亮、刘蓬勃、李於学、刘咏华、姚信志)

投稿邮箱:tsfb001@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